形态描述
形态
外形:在田鼠属中,莫氏田鼠个体属中等偏大。体长118(97—135)mm,尾长48(37—56)mm,尾长占体长40%,超过体长1/3,但不达到1/2,也属中等长度;后足长17(16—22)mm;耳长14(11—16)mm,耳朵稍露出毛被之外。蹠垫6个,比东方田鼠(沼泽田鼠 Microtus forti)多一个蹠垫。
毛色:与沼泽田鼠极为相似。头顶及背部黑褐色,身体两侧黑色较浅,褐色较浓。
腹部毛呈乳白色,与体侧的颜色有明显的分界。毛基深灰色,毛尖白色。前后足背面颜色与背部色泽一致,腹面较黑,尾背面黑色,腹面灰白色。夏毛的背与腹二色差异不及冬毛明显。
头骨:比沼泽田鼠狭长,棱角清晰,特别是老的个体。脑颅平坦。鼻骨前端下斜,前部宽,后部窄。眶间宽窄,眶间嵴显著,向后延伸与颅侧的颞嵴相连接。腭骨有两条纵沟,腭骨后缘有骨桥。侧窝很深。听泡较小。
牙齿:第1上臼齿前缘横齿环后面咀嚼面上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第2上臼齿在前缘齿环之后有3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第3上臼齿前齿环后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最下端有一个C字形,口朝里的齿环。此臼齿内侧有4个凸角,外侧有3个突角,有时在最后齿环上前端还形成一个小钝角。第1下臼齿在后端横齿环之前有5个封闭的三角形,最前面的齿环变异很大,但其外侧有沟,是与东方田鼠(沼泽田鼠)重要的鉴别特征,后者前端齿环外侧没有沟。第2、第3下臼齿的两侧各有3个凸出的角和两个凹陷。第2下臼齿后横齿环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第3下臼齿为摞列的3个横齿环。内、外侧的3个突角均明显。
外形:在田鼠属中,莫氏田鼠个体属中等偏大。体长118(97—135)mm,尾长48(37—56)mm,尾长占体长40%,超过体长1/3,但不达到1/2,也属中等长度;后足长17(16—22)mm;耳长14(11—16)mm,耳朵稍露出毛被之外。蹠垫6个,比东方田鼠(沼泽田鼠 Microtus forti)多一个蹠垫。
毛色:与沼泽田鼠极为相似。头顶及背部黑褐色,身体两侧黑色较浅,褐色较浓。
腹部毛呈乳白色,与体侧的颜色有明显的分界。毛基深灰色,毛尖白色。前后足背面颜色与背部色泽一致,腹面较黑,尾背面黑色,腹面灰白色。夏毛的背与腹二色差异不及冬毛明显。
头骨:比沼泽田鼠狭长,棱角清晰,特别是老的个体。脑颅平坦。鼻骨前端下斜,前部宽,后部窄。眶间宽窄,眶间嵴显著,向后延伸与颅侧的颞嵴相连接。腭骨有两条纵沟,腭骨后缘有骨桥。侧窝很深。听泡较小。
牙齿:第1上臼齿前缘横齿环后面咀嚼面上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第2上臼齿在前缘齿环之后有3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第3上臼齿前齿环后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最下端有一个C字形,口朝里的齿环。此臼齿内侧有4个凸角,外侧有3个突角,有时在最后齿环上前端还形成一个小钝角。第1下臼齿在后端横齿环之前有5个封闭的三角形,最前面的齿环变异很大,但其外侧有沟,是与东方田鼠(沼泽田鼠)重要的鉴别特征,后者前端齿环外侧没有沟。第2、第3下臼齿的两侧各有3个凸出的角和两个凹陷。第2下臼齿后横齿环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第3下臼齿为摞列的3个横齿环。内、外侧的3个突角均明显。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腭骨后缘有骨桥。个体中等偏大,体长118(97—135)mm;尾长48(37—56)mm,尾长占体长40%,稍超过体长的1/3。头骨棱角鲜明,眶间嵴发达。听泡大小正常。第1下臼齿后横齿环前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前齿环外侧有沟。蹠垫6个。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莫氏田鼠主要栖息在湿生草原和沼泽草原。偶尔在人房内也有发现,但它胃内食物仍是野外的,由此可知,此现象仅属偶见,它并非是居于人房中(罗泽珣,1959)。在大兴安岭林区的各地,采伐迹地上和其他如稀树草原,草原中的灌木丛等处亦有发现。夏天,每百夹日的捕获率可分别达到39.5%和30%。但在河畔满贮积水的苔草甸子和低洼的湿地以及阴湿的灌木丛中。数量最多。与莫氏田鼠在同一生境里的还有狭颅田鼠、大林姬鼠和黑线仑鼠。
每年6月初在苔草发芽生长时,莫氏田鼠便纷纷来到草甸下挖洞营巢,繁殖后代,7月份鼠的数量逐渐增多,到8月份数量最多。9月份,天气渐渐转冷,它们则又陆续迁往坡地,有的也暂时居于较温暖的草堆内,然后再移往干燥的高地栖居,到第二年春夏苔草发芽时,则又返回湿地栖居。根据罗泽珣(1959)的研究,莫氏田鼠嗜食绿色植物,特别是在夏秋两季,几乎全部以苔草和大叶草为食。研究该鼠在各主要栖息地内的数量是随季节而消长,从而可以掌握它们的迁移规律。
莫氏田鼠的洞道结构,分巢室和仓库。巢室为圆形,纵径3—38mm,室高23—27mm,巢内铺垫有厚厚的禾本科植物,从巢室通向洞口的洞道长有20—30cm,还有到仓库的盲端通道。仓库有1—3个,离地面6一13cm,但在灌丛下和丘坡上,则仓库位置较深,距地面可超过20cm。该田鼠在8月末开始收集和贮藏冬粮,所贮种类有地榆、沙参(Adenophora latifolia)、野火球(Trifolium-lupinaster)、葱(Allium sp.)、棘豆(Oxytropis)、细叶百合(Lilium tennifolium)、百合(Lilium martgon)、须龙胆(Gentiana barbata)等。每只鼠一昼夜要吃食20—25g,从9月中旬到第二年4月长出植物时需消耗植物性食物3.5至4.5kg。洞口外露,洞径约3cm,洞口之间有跑道,跑道宽4—5cm。
莫氏田鼠多在夜间活动。在湿地有固定的活动路线,行动迟缓。若遇有小河能游河而过。该鼠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经78个标本胃的解剖检查,绿色食物占47%,其他有植物种子和块茎。
根据罗泽珣(1959)报道该鼠于5月开始繁殖,6月份出现孕鼠,7月份怀孕率最高可达52%,8月份仍有一定数量的孕鼠,但到9月就不见怀孕的鼠体。每胎4一12仔, 6—4只为多,平均为7.7只,6月下旬即可见到当年繁殖的幼鼠外出活动。该鼠的繁殖力很强,但是繁殖时期并不长。
每年6月初在苔草发芽生长时,莫氏田鼠便纷纷来到草甸下挖洞营巢,繁殖后代,7月份鼠的数量逐渐增多,到8月份数量最多。9月份,天气渐渐转冷,它们则又陆续迁往坡地,有的也暂时居于较温暖的草堆内,然后再移往干燥的高地栖居,到第二年春夏苔草发芽时,则又返回湿地栖居。根据罗泽珣(1959)的研究,莫氏田鼠嗜食绿色植物,特别是在夏秋两季,几乎全部以苔草和大叶草为食。研究该鼠在各主要栖息地内的数量是随季节而消长,从而可以掌握它们的迁移规律。
莫氏田鼠的洞道结构,分巢室和仓库。巢室为圆形,纵径3—38mm,室高23—27mm,巢内铺垫有厚厚的禾本科植物,从巢室通向洞口的洞道长有20—30cm,还有到仓库的盲端通道。仓库有1—3个,离地面6一13cm,但在灌丛下和丘坡上,则仓库位置较深,距地面可超过20cm。该田鼠在8月末开始收集和贮藏冬粮,所贮种类有地榆、沙参(Adenophora latifolia)、野火球(Trifolium-lupinaster)、葱(Allium sp.)、棘豆(Oxytropis)、细叶百合(Lilium tennifolium)、百合(Lilium martgon)、须龙胆(Gentiana barbata)等。每只鼠一昼夜要吃食20—25g,从9月中旬到第二年4月长出植物时需消耗植物性食物3.5至4.5kg。洞口外露,洞径约3cm,洞口之间有跑道,跑道宽4—5cm。
莫氏田鼠多在夜间活动。在湿地有固定的活动路线,行动迟缓。若遇有小河能游河而过。该鼠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经78个标本胃的解剖检查,绿色食物占47%,其他有植物种子和块茎。
根据罗泽珣(1959)报道该鼠于5月开始繁殖,6月份出现孕鼠,7月份怀孕率最高可达52%,8月份仍有一定数量的孕鼠,但到9月就不见怀孕的鼠体。每胎4一12仔, 6—4只为多,平均为7.7只,6月下旬即可见到当年繁殖的幼鼠外出活动。该鼠的繁殖力很强,但是繁殖时期并不长。
国内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黑龙江省富锦、甘南、新林、兴凯湖附近、抚远、嫩江、伊春、泰来、呼玛,内蒙古自治区谢尔塔拉、红花尔吉,嵯岗,根河,伊图里河,图里河、多伦(温塘河乡)、正蓝旗(宝沙代)、加格达奇、甘河、乌尔其汗。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该鼠主要栖息在沼泽草甸、草原湿地以及林区的草丛中,至于它对湿地草原和林丘草丛的关系如何则研究得较少。根据罗泽珣(1959)的报道,在伊图里河林区内,发现该鼠常窜入种植的马铃薯地里盗食马铃薯,影响马铃薯的产量。
经济用途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此田鼠过去分类地位有争论,如 Tokuda(1941)怀疑东北无此种田鼠。经中国分类学家校订(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研究组,1958),中国东北确有莫氏田鼠。另外,莫氏田鼠种名定名在先(Schrenck,1858),Microtus ungurensis Kastschenko,1912,定名在后,依照国际命名法规,后者定名无效。
Zimmerman(1964)将 Microtus fortis 及其全部亚种均并入 Microtus maximowiczii作为 M. mazimowiczii 的亚种。但是,二者第1下臼齿顶齿环形态差异很大,Microtus maximowiczii 此齿环外侧有明显的齿沟,与 Micotus fortis 无此齿沟差异明显。多数分类学家(见引证部分列举的文献)不同意 Zimmerman(1964)的观点。二者均应独立成种,不能合并。
Zimmerman(1964)将 Microtus fortis 及其全部亚种均并入 Microtus maximowiczii作为 M. mazimowiczii 的亚种。但是,二者第1下臼齿顶齿环形态差异很大,Microtus maximowiczii 此齿环外侧有明显的齿沟,与 Micotus fortis 无此齿沟差异明显。多数分类学家(见引证部分列举的文献)不同意 Zimmerman(1964)的观点。二者均应独立成种,不能合并。